News
2021/12/09高市光電建置成效超前 今年度130MW達標
日期:2021-12-09 17:30:10 | 瀏覽次數:2558
高雄市110年「綠能新政、卓越光電」太陽光電設置容量130 MW達標暨光電智慧建築標章頒證典禮,今(9)日在仁武區八卦國小舉行,由副市長林欽榮親自主持。會中除展現光電建置的成效,也透過高雄市「光電智慧建築標章」的頒證,表揚為高市推展綠色能源的優良廠商,並展現市府推動能源產業多元發展的豐碩成果。
副市長林欽榮表示:高雄市訂出110到115年要達到1 GW的光電設置,從110年1月至11月底,備案件數為全國第一共1337件,光電備案容量則已多達總量255個MW,比年目標的130個,超標了1.96倍。
林欽榮副市長指出,高雄正在轉型,以「創能、節能、儲能」積極推動光電的設置、魚電共生與再生水,並打造五大任務。北高雄因應日月光、台積電的設廠,岡橋污水處理廠,以及楠梓也要擴建,營運署願意提前給我們更多的補助,六年足夠提供20.5萬噸的再生水,讓面臨轉型的高雄市,將來水電無缺。加上興達港是水下基礎建設的基地與重鎮,水與電是必須能源轉型,相信超前部署而且產業轉型,從能源轉型是必要的 。我們有信心用,日月光、台積電,統統用綠電憑證掛保證的太陽光電來提供再生電。
會中並進行隆重的宣示儀式,由副市長林欽榮、能源局主任翁素真與貴賓們投下光電球,象徵達標與未來願景皆可以完成。
教育局表示,高雄市學校設置太陽光電設施已達348校,設置校舍數量全國第一,共裝設146MW,共計每年約可產生一億九千萬度電,是國家體育場(一年產130萬度電)的15.64倍,一年可減少二氧化碳10萬噸碳排放。
除了創生綠能,教育局也將節能理念落實於校園,持續鼓勵設置「高雄校園光電綠能雲」雲端管控平台,不僅能即時顯示太陽光電系統發電量,更能協助學校瞭解校園能源使用狀況,掌握發電、管控用電,讓綠色能源落實校園。
活動中頒發21件獲得高雄市光電智慧建築標章認證的企業、廠商與機構,有金獎4座、銀獎9座、銅獎8座,其中,水面型光電2案、地面型光電5案、屋頂型光電14案,同時也頒發認證標章設計獲獎的小朋友,以獎勵他們優異的設計能力與熱情的參與。
副市長林欽榮表示:高雄市訂出110到115年要達到1 GW的光電設置,從110年1月至11月底,備案件數為全國第一共1337件,光電備案容量則已多達總量255個MW,比年目標的130個,超標了1.96倍。
林欽榮副市長指出,高雄正在轉型,以「創能、節能、儲能」積極推動光電的設置、魚電共生與再生水,並打造五大任務。北高雄因應日月光、台積電的設廠,岡橋污水處理廠,以及楠梓也要擴建,營運署願意提前給我們更多的補助,六年足夠提供20.5萬噸的再生水,讓面臨轉型的高雄市,將來水電無缺。加上興達港是水下基礎建設的基地與重鎮,水與電是必須能源轉型,相信超前部署而且產業轉型,從能源轉型是必要的 。我們有信心用,日月光、台積電,統統用綠電憑證掛保證的太陽光電來提供再生電。
會中並進行隆重的宣示儀式,由副市長林欽榮、能源局主任翁素真與貴賓們投下光電球,象徵達標與未來願景皆可以完成。
教育局表示,高雄市學校設置太陽光電設施已達348校,設置校舍數量全國第一,共裝設146MW,共計每年約可產生一億九千萬度電,是國家體育場(一年產130萬度電)的15.64倍,一年可減少二氧化碳10萬噸碳排放。
除了創生綠能,教育局也將節能理念落實於校園,持續鼓勵設置「高雄校園光電綠能雲」雲端管控平台,不僅能即時顯示太陽光電系統發電量,更能協助學校瞭解校園能源使用狀況,掌握發電、管控用電,讓綠色能源落實校園。
活動中頒發21件獲得高雄市光電智慧建築標章認證的企業、廠商與機構,有金獎4座、銀獎9座、銅獎8座,其中,水面型光電2案、地面型光電5案、屋頂型光電14案,同時也頒發認證標章設計獲獎的小朋友,以獎勵他們優異的設計能力與熱情的參與。
about
因為自己要用最好的辦公室,又找不到喜歡的空間...
索性自己打造一個讓人驚喜的空間,現在~我們要與更多人一起共享這個空間:
Coworking Space
Jan 13,2017 共享辦公室(英文 Coworking Space )也稱為共同工作空間,相對商務中心來說就是沒有獨立辦公室出租,是一種”共享經濟模式”。
所以共享辦公室在一個開放且寬廣辦公空間,與其他小型公司、團隊或者個人共享辦公空間或辦公桌椅,且提供比商務中心更短期彈性租賃服務,及完善的人脈網絡系統、辦公室設備及專業的秘書服務。
Read More
Jan 24, 2017 資源共享是共同工作空間最大賣點
不但有工作的氣氛,周圍的人有類似價值觀也較能認識志同道合的合作夥伴。開放的工作空間容易營造工作氛圍,以及有很多機會能與旁人了解工作上火花及工作資訊(所以也稱為共享辦公室),另外經營者也會從旁協助常舉辦活動來促成使用空間的人更加熟識,所以共同工作空間是新創者的試煉地及人脈養成處也不為過~
Read More